任何血液成份之輸注對輸用的患者而言皆具危險性,包括急性輸血反應及遲發型輸血反應。約有5%的患者會發生急性輸血反應;而發生遲發型輸血反應的患者約7 %。然而大多數之輸血反應皆與輸入異體白血球有關。輸入異體白血球可能引發不良反應包括:非溶血性發燒反應、輸血後急性肺損傷(TRALI)、血小板無效輸注(Platelet refractoriness)、CMV、HIV、EBV 病毒感染、移植物反宿主疾病(GVHD)、手術後細菌感染機率上升……等。因此輸注減除白血球的血品應為優先考量。
所謂減除白血球的血品,以美國的標準(AABB)而言,是每單位血品的白血球含量<5×106 個,這與目前我們所採取的規格是一致的,而歐盟則為每單位血品的白血球含量<1×106 個。白血球減除作業流程需耗費相當的成本。但經過臨床研究與評估後,發現使用減除白血球血品之優點大於額外成本的花費,其優點如下:(一)、降低非溶血性發熱輸血反應之發生率;(二)、減低病毒感染的機率;(三)、減少人類組織異體免疫的發生;(四)、降低病患輸血後之併發症。病程減短相對減少醫療成本。減白血品可分為「儲存前」與「儲存後」二種。儲存前減白之血品(Prestorage leukocyte reduced products)為捐血中心在血品製備時,立即以去白血球過濾器減少血品之白血球含量,其血品種類包括:儲存前減除白血球之紅血球濃厚液(LR-RBC)、儲存前減除白血球之分離術血小板(LR-PH)。儲存後減白之血品(Bedside leukocyte reduced products)為病患在輸血前使用紅血球或血小板專用去白血球過濾器,來減少白血球數量(少於5×106/unit)。
由於分離術血小板從收集至臨床輸用效期僅 5 天。血小板在儲存期間,所含之白血球將會釋放出的細胞激素(Cytokine )而造成受血者產生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受血者發生過一次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則發生第二次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的機率大約15%。雖然有些醫院在分離術血小板臨床輸用前會在病床邊以白血球過濾器將分離術血小板中之白血球減除(Bedside Filtration),其作法只能降低而無法避免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發生。近年研究發現,這與血小板儲存期間血漿中所聚積的一些生物反應修飾物質(Biologic response modifiers)無法移除有關;這些物質包括補體片段、細胞激素、組織胺及其它相關物質。研究顯示,在許多嚴重免疫溶血及敗血性輸血反應中其扮演重要角色。但此方式已無法移除原存白血球中已釋出的細胞激素,且會造成20%-30%血小板損失或細菌、病毒的污染,故仍有增加輸血反應之虞。目前本會供應之「減除白血球分離術血小板」係屬「儲存前」減除白血球之分離術血小板,亦即在捐血時由分離機自動減除白血球。由於在密閉之分離設備操作,不會造成細菌或病毒污染,品管嚴格,安全性高。正因儲存前已將白血球減除而大幅降低細胞介質含量,故可降低輸血反應的發生機率。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為防止輸血感染疾病,減低輸血反應,近年來陸續實施全面血品儲存前減除白血球措施。目前本會各捐血中心僅製備供應「儲存前減除白血球分離術血小板」,該血品業經健保局核定,適用於需長期輸血之病患(包括再生不良性貧血、紅血球造血異常、化學治療、海洋性貧血)、器官移植、骨髓移植、新生兒及免疫不全及因白血球引致發燒發冷反應二次以上之病患等。
由於白血球所引發之輸血反應中,以非溶血性發燒反應發生率最高,因此台灣血液基金會為落實「用血安全」之品質政策,正朝逐步推動全面使用減除白血球血品的方向邁進。
作者:台南捐血中心供應課課長 李漢琪
核稿:台南捐血中心品保組組長 盧世乾
參考資料:
1、輸血醫學(林媽利著)
2、輸血醫學(孫建峰著)
3、醫檢會報第25卷第4期 某區域教學醫院病患對輸注不同血品種類之輸血反應分析(郭榮泰、陳姿伶、吳憲政、盧納密撰)
建檔單位:台灣血液基金會
建檔者:系統管理者
最後更新日期:2012/11/20 下午 03:41:49
上架日期與時間:2012/11/20 下午 0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