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視覺圖
血液小百科
標題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轉寄好友 友善列印
建檔單位:台灣血液基金會


  2019年12月起,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群聚,多數與武漢華南海鮮城活動史有關。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造成武漢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台灣於1月15日公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2月11日WHO將此病毒造成之肺炎正式命名為「冠狀病毒疾病-19(COVID-19)」。

  此疫情在中國其他省市持續擴散,也造成泰國、日本、南韓、歐美等國出現境外移入疫情,台灣於2020年1月21日出現第一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於此同時,WHO評估已明確發生人傳人且有持續人傳人之可能性,1月31日WHO宣布此疫情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
 

什麼是冠狀病毒(CoV)?

  冠狀病毒(Coronavirus;CoV)為一群具有外套膜之單股正鏈RNA病毒,外表為圓形,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類似皇冠的突起,因此稱為冠狀病毒,是造成人類與動物疾病的重要病原體。

  冠狀病毒可細分為α、β、γ與δ四個屬,過去我們熟知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亦歸於β屬。人類感染冠狀病毒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但MERS-CoV、SARS-CoV感染後比一般人類冠狀病毒症狀嚴重,部分病患可能出現嚴重肺炎與呼吸衰竭等病徵。
 

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由於造成2019年12月武漢肺炎群聚致病之病原體,其特性不同於過去已知六種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故稱之為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nCoV),其基因序列初判與蝙蝠的冠狀病毒、SARS-CoV約八成相似,也是一種β屬冠狀病毒。
 

2019-nCoV的傳染途徑與臨床症狀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方式已知為有限度人傳人,可能為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是否會透過動物接觸而傳染則仍待釐清。

  感染後的臨床症狀常見為:發燒、乾咳、肌肉痠痛或四肢乏力等,亦可能出現咳嗽有痰、頭痛、咳血、或腹瀉等症狀。進展至重症患者,除雙肺 X 光呈瀰漫性毛玻璃狀病變的病毒性肺炎表現外,會出現急性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敗血性休克、代謝性酸中毒或凝血功能障礙等,甚至死亡。截至2月17日WHO表示其致死率約2%。
 

2019-nCoV檢測、診斷與治療

  由於冠狀病毒(CoV)不易以培養方式分離,目前乃以RT-PCR 為檢驗首選。WHO依專家群建議於2020年1月14日發佈「疑似2019-nCoV感染者的臨床處置指引」。台灣的疾病管制署亦參考WHO指引,特訂「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提供臨床醫師診治之參考依據。

  目前並無特殊藥物可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個案,臨床照護的最佳醫療處置,仍以感染預防與控制,及對重症病患的適當支持性療法為主要手段。醫療院所診治病患時,如發現疑似個案符合病例定義,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應於24小時內通報衛生主管機關。
 

如何預防2019-nCoV感染?

  由於目前尚未有疫苗可用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因此預防措施建議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相同,包括:勤洗手、減少觸摸眼口鼻、注意咳嗽禮節、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等,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並避免接觸野生動物。
 

防範新型冠狀病毒對捐供血安全的影響

  台灣血液基金會為嚴格把關國人的用血安全,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佈之旅遊警示,規範暫緩捐血的管制區域,自即日起,凡近期曾到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新加坡的民眾,需於離開該地區後暫緩捐血28天。另曾被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治療痊癒者及確定病例之密切接觸者,亦需暫緩捐血28天。

  另一方面,由於流行疫情的管制措施擴大,造成一般大眾的擔憂,減少外出的活動,也影響捐血的人數下降,但臨床上需要輸用血液的病患人數並未相對減少,使得目前的血液募集稍嫌不足。為使捐血人能安心捐血,本會各捐血點已落實捐血人發燒篩檢、手部消毒及健康問診,並加強捐血場所通風、消毒頻率等措施,確保捐血人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完成捐血,請捐血人放心! 

 

文字整理者:
陳蕙珍技正/台灣血液基金會醫務處

內容摘要出處:
.2020年1月31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佈「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_核心教材」

最後更新時間:2020/2/19 下午 03:27:20
回最上端
Short Cut
回上一頁